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梦想 > 创业故事 > 正文

西安女人的皮薄饺子馆

点击次数:456|时间:2009-09-18 22:09

    我出生在长安区樊村乡,小的时候,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拉扯着我们姊妹4个在农村生活,家中仅有两间烂草棚。那时候最怕两件事:一是怕给父亲写信。妈叫我给爸写信,除了要钱还是要钱;二是怕逢年过节,家中人多房少挤不下,让我四处借宿受难场。那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长大学本事会挣钱,盖座宽敞漂亮的房子,让一家舒舒服服地住着。

    挖掘商机

    1986年,我成家了。婆家在兆塬上,家中一贫如洗。被生活的重压所逼,怀孕3个月的黄秀英和丈夫迈开了创业的第一步。他们在现在的长安区西街拉着架子卖肉夹馍。有了一点积蓄后,便在街道租门面卖小吃。一年后,听到公交车上乘客的一句“柞水面粉比长安的贵”,头脑灵活的黄秀英又忙活起来。她不畏险阻,把长安的面粉翻山越岭运到柞水,一次赚了2300元。赶上养鸡热,她头脑一热,关掉小吃部,不再贩面,同人合伙加工鸡笼。没想到4个月辛苦,算下来竟赔了1000多元。合伙人走了,赶上鸡笼降价,销售一落千丈、货款难收……眼看一切要从头开始,黄秀英反思起了4年创业路:不能紧跟热潮,要选自己最熟悉的行业。   

    我从得失成败中悟出了创业之道:投资兴业,要瞅准市场,要发挥特长,要富有特色。经过深思熟虑后,我决定还是搞餐饮。于是遍访西安数十家名店,求教上百名厨师能人,开发出了独具特色的皮薄饺子。1989年5月,我贷款5000元,皮薄饺子馆在长安区城南街开门迎客了。

    为啥要叫皮薄饺子馆?我的用意有两个:一是皮薄在常人的眼里是吝啬、抠门,而我和丈夫是憨厚实在人,运用逆向思维使店名诙谐风趣,吸引顾客的注意力。二是展示了饺子皮薄如纸的特色。

    艰苦创业

    饺子馆面积不到30平方米,我和丈夫外带两个帮工,日营业额百元左右,连续两月都亏损。当时经济紧张,租了一间民房让员工住,我和丈夫春夏秋冬晚上都是在餐馆过夜,用那些高低不平的方凳拼起来当床。不到四个月时间,生意就发生了很大变化,收入从每天一百元逐步增加到五百元。皮薄饺子很快叫响长安,走红西安,员工由两人发展到九人,营业面积扩大一倍,饺子馆依旧天天爆满。

    要想做好企业,首先要做好人。十几年来,在饺子店一步一个台阶的发展中,黄秀英一直坚持这一原则。1993年8月的一天中午,黄秀英在店内拾到一个提包,打开一看全是整捆现金,总共5.8万元,这相当于当时店里两年的纯收入。按说,店里人来人往,把提包拿了也没人知道。但黄秀英认为,不义之财就是给座金山也不要。一个小时后,当一位操南方口音的中年男子着急地上门寻包后,她问明情况,当即把包归还失主,并婉言谢绝了酬谢。农村娃大都出身贫寒,在城里打工,没人可依靠。然而,在西安皮薄餐饮有限公司,黄秀英就是他们可依靠的肩膀。她曾拿出4万元资助5名员工结婚成家和创业,又拿出上万元帮助员工家属治病及员工子女上学。

    2004年,为了帮助妇女自强自立创业,德国阿登纳基金会曾出资邀请我省20名女企业家赴长三角考察学习。学成归来,在与德国人的座谈会上,黄秀英说:“我出身农家,深知贫困的滋味,为了让社会少一分贫穷,多一分富裕,我将多开店,多安置人,为国家多上税,并培养出更多的小老板!”一席话,让德国客人连连称好。

 慧聪提示 
慧聪网首页所有行业资讯中心企业管理商务指南展会访谈行业研究博客慧聪吧找供应找求购免费注册立即登录加入买卖通即时沟通站点地图
创业 测试 女商 政策 融资 英语角 创业项目 创业故事
慧聪网

    * 慧聪网首页 > 商务指南 > 创业故事 > 正文

西安女人的皮薄饺子馆
2009/9/17/08:30 来源:互联网

    实现跨越

    1999年3月,到南方学习考察回来后做出了一个大家意想不到的决定:放弃饺子馆的黄金地段!2000年9月,位于长安友谊街的皮薄村味园正式开业!实现从皮薄饺子馆到皮薄村味园的跨越,营业面积扩大到500平方米,增加员工50多人。以皮薄饺子为龙头,主营川粤菜系,独创了饺子、大菜相结合的配餐方式,让千百年来饺子这个传统小吃登上了大雅之堂。

    2005年1月,西安皮薄餐饮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同时,还开了一个分店,发展了两个授权店。

    梦想是前进的动力,梦想是发展的希望。现在,我又做起了品牌经营规模发展梦:重点发展授权店,让“皮薄”走出陕西,为长安增光添彩。

    营业额从每天几十元到1万多,黄秀英走得并不费劲,可要想做大,光靠自己是不行的

    黄秀英记得有关皮薄饺子的每一个重要时点,其清晰程度甚至超过她自己的生日:1989年5月16日,皮薄饺子馆正式开业,黄秀英成了一名个体户;2000年9月9日,皮薄饺子馆更名为“皮薄村味园”,迁至西安市西长安街54号;2005年1月6日,皮薄村味园餐饮有限公司注册成立,黄秀英当上了总经理……

    而2008年12月21日,农历冬至,又成为皮薄饺子的一个重要时点。这一天,皮薄村味园在西长安街总店举办了“首届皮薄饺子文化节”。文化节的标志性意义在于,确立了皮薄今后的发展方向——夯实品牌,做出饺子的文化内涵。“以此为契机,让皮薄走出西安、走出陕西!”

    显然,这殊非易事。包了20年饺子的黄秀英能够实现她的夙愿吗?

    寻找下一个“黄秀英”

    没有人,再好的想法也实现不了。单说饺子文化节,从策划到实施,几乎每一个细节都是黄秀英一手操办的,甚至连菜单的版式,她也要亲自过问。“什么事都自己做,非把自己累死不可。你把大方向把握好就行了,细节交给别人。”来送菜单小样的前厅经理忍不住说她。黄秀英无奈地笑笑,作为掌舵人,她心里比谁都明白,这几年皮薄饺子之所以没能继续做大,就是因为自己整日陷于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当中,没有时间进行思考。“20年过去了,我还在担任店长。”

    她需要帮手,一个能使她抽身出来的得力帮手。儿子倒是快大学毕业了,可学的是计算机,对传统餐饮业毫无兴趣。

    公司的50多名员工中,从事管理工作的有4名,逐一考察下去,都不够理想,用黄秀英的话是“缺少狼性”。一度,皮薄还引进过“外援”。2007年底,通过招聘,一位职业经理人成为了皮薄的副总经理。此人之前一直在大饭店担任管理工作,光是职业经理人就做了近10年,谈起饭店管理头头是道,但是一做起具体工作,他的理念与皮薄的企业文化冲突就暴露无遗。在他的观念中,餐饮管理是一个模式,只需按模式去操作,顾客也被算在这个模式之内。顾客不买账,他就吵:“我在大店的时候多少大领导都尊重我,你为什么不尊重我?!”完全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心态。对待员工,他认为“员工就是机器,不应该对他投入感情。”结果,他和员工的关系也很僵。半年之后,黄秀英把他辞退了。“饺子文化是一种讲究人情味的文化,他的理念和我们所推崇的饺子文化背道而驰。”这次失败让黄秀英对于引进职业经理人心有余悸,寻求帮手再一次陷入僵局。

    “我迟迟遇不到这样一个人,没有能力不要紧,我可以培养。”黄秀英想要的人其实只有一个条件:像她,即便像20年前对餐饮很懵懂的她!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