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常用文档 > 祝福短信 > 七夕祝福 > 正文

七夕诗话

点击次数:189|时间:2009-08-24 16:50

 七夕诗话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内容以乞巧为主,故也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在这天晚上,妇女们在庭院中陈列花果女红,礼拜织女星,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仪式虔诚而隆重,也颇具浪漫色彩。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源于我国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凄婉神话故事。该故事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天上的银河闪烁着粼粼波光,鼎足而立的织女星,一天七次行路忙,却总也织不成美丽的花样。看那明亮的牵牛星,也是不能拉车难载箱。诗的本意,是用比、兴的手法,通过对牵牛星、织女星有名无实的描述,倾诉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这成了牛郎织女故事的雏形,孕育了流传千古的美丽神话。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咏物诗无寄托,便是儿童猜谜。”那么咏事诗无寄托,就该是老奶奶讲古了。产生在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脱胎于《大东》,又有了新的演绎:“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一条清浅的银河,只不过是盈盈一水,却将苦苦相恋的牛郎、织女分隔在两岸,既不能相见,更难诉衷肠,让织女只能以泪洗面,终日里劳作也织不成一匹布。全诗情景交融,哀怨动人,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真挚爱恋和深切思念,也是当时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人多处于游宦无门、彷徨失意状况的真实反映。
    大约在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牵牛和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故事逐渐定型,并形成了乞巧等习俗。在南宋人所编的《白孔六帖》中引《淮南子》说:“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传东汉刘歆撰《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代的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唐代权德舆《七夕》诗,咏的就是七夕习俗:“今日云軿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古人咏七夕诗,更多的是感叹牛郎织女的悲苦遭遇和忠贞恋情,或寄予同情,或借以浇自己胸中块垒。白居易《七夕》:“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七夕之际,一弯上弦月高挂天空,牛郎和织女在银河边演绎着千古不变的哀婉故事,多少相会的喜悦和离别的痛苦,都要在这短短的瞬间倾诉。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七夕的晚上,微弱的烛光为画屏涂上了几分幽冷的色调,一名宫女正百无聊赖地用丝罗团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已到夜深,寒气袭人,她依旧毫无睡意,坐在冰冷的石阶上,久久地仰望着辽远夜空中的牛郎织女星兀自发呆。诗人用冷色调的笔触,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失意宫女的孤寂生活和凄凉心境。
    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秦观的《鹊桥仙》,可说是咏七夕诗词中的千古佳作:“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全词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语言雅致清新而不奢华秾丽,委婉含蓄又明白晓畅,立意高远,自出机杼。“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更是惊世骇俗、震聋发聩。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远胜过人间无数夫妻的卿卿我我;真正能做到天长地久的爱情,更不在乎能否朝朝暮暮相厮守。词人对庸常夫妻生活的鄙视和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赞颂,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乞巧是七夕节中的重要活动,即女子摆设瓜果,遥拜织女星,祈求织女星帮助提高自己的女红技艺,增加智慧。当然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由于人类自身的不断努力探索,才产生了非凡的智慧,创造了无穷的人间奇迹。五代杨璞《七夕》诗,就说明了个中道理:“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清代徐瑛玉《乞巧》诗,则以其女性所独具的细心和体贴来看乞巧,也别有新意:“银汉横斜玉漏催,穿针瓜果置妆台。一宵要话经年别,那得工夫送巧来?”七夕这天,女人们早早地就把针线和瓜果摆在梳妆台上。只见银河横流,时光飞逝,可牛郎织女要在短短的一夜时间里诉说积攒了一整年的知心话,那里还有工夫送巧啊?

返回顶部